查看: 14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李三炒萝卜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19 21:35:5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李三炒萝卜菜
作者:江运炉

1968年12月,衡阳市500多名中学生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了湘北的国营黄盖湖农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有一个新颖的名字~知青。有84位同学分在与湖北黄盖湖农场隔河相望的群英队,是农场知青人数最多的。群英队的知青由三中、八中的同学组成,再分为两个小队,以群英水闸为界。从此,我们成为了国营农场职工。

1968年的冬天特别冷,河里结了冰,主渠、干渠结冰后人可以在上面走。我们住的是芦苇杆编墙、泥巴糊壁、稻草盖顶的房子。风雪交加的夜晚,睡在冷嗖嗖的被窝里,早上起来一看,被子上有一层雪粒。

知青与老职工一样,每月口粮45斤大米,基本够吃。菜呢,每天三餐就是萝卜丝、萝卜片,荤腥难得见到,生活十分钟艰苦。

到农场第二天,队里要求派一名知青到食堂帮厨,同学们推荐了我。一位老职工带我到河边去洗白萝卜,我双手拿着一个萝卜在冰水里搓洗,洗了三、四个,双手冻得通红。老职工实在看不下去了,开始了他的表演,他将小半箩筐萝卜浸在水里,双手握住箩筐,左右转动,萝卜在筐里撞来撞去,一会儿就洗干净了,这是贫下中农给我上的第一课。以后的日子里,我还跟老职工学会了犁田耙田、浸种催芽,那是后话了。

1969年夏,农场决定组织文艺汇演。各生产队的文艺活跃分子都行动起来,进行节目的创作、排练。群英队的刘利果、张新衡、陈代利等同学经过冥思苦想,几易其稿,创作出以山东柳琴表演形式的“小李三炒萝卜菜”。故事讲的是:知青小李来到了农场后分配在食堂工作,每天与锅碗瓢盆打交道。由于生活艰苦,天天炒的是萝卜丝、萝卜片,刚来农场时的满腔热情被萝卜菜浇灭了。后来经过贫下中农耐心的教育,他慢慢的转变了思想,最后安心在食堂工作,决心扎根农村。节目通过一炒、二炒、三炒萝卜菜,反映知青小李思想变化的过程,营造出一定的戏剧效果。

根据剧情的发展,剧本里有三段歌词,表演者在舞台上且歌且舞表演。舞台上没有道具布置,唯一的道具就是表演者手里的那把锅铲。没有台词,没有对白,角色就只有“小李”一个人,歌词里的内容全靠“小李”用肢体语言体现。没有扩音设备,没有字幕,“小李”唱了什么,观众是很难听清的。好在有乐队的衬托,那种热烈欢快的气氛还是有的。乐队里有周客生、曾能云的二胡,肖健的笛子,王洁的小提琴。

我有幸被选中表演这个节目,经过紧张的排练后,首先在群英队试演。那天相邻的天鹅队、二畜牧队、河对面的湖北黄盖湖农场也有人过来看热闹。记得节目中“小李”的打扮是:将一顶军帽翻过来戴,因为军帽的里衬是白色的,裁了一块棉花包的白布做围裙围在腰上。随着知青乐队的音乐声,我手拿锅铲,蹦蹦跳跳地出场了,开始了一炒、二炒、三炒萝卜菜的表演。

农场的文艺汇演在场部礼堂隆重举行,十多个生产队都有节目。群英队选送的“小李三炒萝卜菜”与其它节目相比,有其持色,因为是来源于生活的原创作品,表现形式也别具一格,有知青评价说:当年的“小李三炒萝卜菜”是最出彩的。

文艺汇演后,我有事到场部机关去,机关的同志与我打招呼都是:“小李三炒萝卜菜”来啦,名字好长啊。

岁月流淌,暮年已至,能有这样的趣事回忆一下,也蛮有味道的。


1969年,与知青朋友合影于黄盖湖农场群英队


当年的黄盖湖农场职工公费医疗证

2009年,故地重游,摄于群英电力排灌站


江运炉文


2023年3月

人活着就是要折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客户端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黄盖之家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盖湖我的家乡!黄盖之家 ( 鄂ICP备15020142号

鄂公网安备 42128102000133号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盖湖我的家乡!黄盖之家 ( 鄂ICP备15020142号

GMT+8, 2024-12-22 13:28 , Processed in 0.078126 second(s), 27 quer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