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古佬”“江北佬”“里河佬”“江北话”“篾洲”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20 19:2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网友讨论的“山古佬”“江北佬”“里河佬”“江北话”“篾洲”等文化概念

@洪湖网友网络发表观点:

千百年来由于长江经常发洪水,导致鱼米之乡的洪湖经常淹水,为了躲避洪灾,形成了新堤人“跑山”的习俗。所谓跑山就是乘木船逃难到江南,因为江南是丘陵山区地势高,新堤人称江南叫“对洲”,好多逃难到江南的贫困从家卖儿卖女留在了江南,现在临湘的沿江村庄包括江南镇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祖辈从新堤迁移过去的,说一口与周边的临湘话完全不同新堤话。解放后由于不断加高堤防,新堤人跑山的习俗才成为历史。

@抖音网友回复内容:
赤壁市赤壁镇九毫堤、院子洲、太平口和黄盖湖镇的铁山咀都是洪湖市石码头公社胡范、王家洲、叶家洲、周坊、廖家墩的人,这些人姓氏都是王、叶、廖、范、曾、甘、蔡等姓。


@抖音网友回复内容:
从湖南岳阳市的陆城镇,临湘市的江南镇、黄盖镇,湖北赤壁市的黄盖湖镇,赤壁镇,嘉鱼县的陆溪镇,高铁镇,几乎每个村子每家每户都有洪湖的亲戚。

湖南省临湘市江南镇,胜唐,牛湖,谷花,晓洲,鸭栏,等沿江一带有80%是洪湖市各乡镇的老辈移民。

从陆城,江南镇,湖南黄盖镇,湖北黄盖湖镇,赤壁镇,嘉鱼陆溪,高铁镇,每个村子每家每户都有洪湖的亲戚[鼓掌]

江南镇至赤壁镇之间的方言特别,被称为“江北话”,我的祖辈从河南逃荒过来,作为后代的我们也被同化成说“江北话”。长江这一带的人被山里人称为“江北佬”[呲牙][呲牙][呲牙]

@抖音网友回复内容:
" 江北老"是临湘、蒲圻、嘉鱼沿长江的山区人对江北逃难人的称谓,历史约一百二三十年。尤其江南镇、赤壁镇最多,两场的江北人历史仅在六十年之间,也就是建场时期,不过黄盖镇的双洲(敞洲)人时间超过了百年之久。
综上所述范围有一半原居民如,江南镇的大青江、潭湖、篦洲`毛草岭、牛湖、谷花洲、鸭栏。黄盖镇如,高家墩、肖家墩、户家墩、小青江。赤壁镇有太平口、九篆堤、垸子洲、石路口。东柳村(港边)和窑弯则是洪湖西区人,称“里河佬”。

@抖音网友回复内容:

“里河佬”、“江北佬”的名字是“山姑佬”起的名。山姑佬在哪儿?他们都居家在揚子江古道的南边,水位在35米以上的(洪水淹不到)地方。“佬”並非是骂人的词语,而是人群与人群之间相互带亲热的雅称。
美丽富饶的江南镇、黄盖湖、除团山及带“洲、坡、台、墩、”字名的地方外,水位均低于35米以下,处于汪洋的渍水淹没的地方,不能生存。因此江南、黄盖及太平口以下平原被水淹得到的地方的老居民们,被统称洲麦佬(临湘江南长江、灯塔村叫麦州)。水灾之年只是财产安全的损失,从另一种角度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团结友爱精神,可谓亲情、友情加爱情,虽有“佬”字群里之分,但无群斗之事。大家和睦相处、同灾共济。山姑佬以老东家自居,让出空房、田地荒山,临时让灾民(湖北佬、江北佬、洲麦佬们)安居、种稻栽红薯以利自救。
我的老外公是洪湖人,那我就成了佬群的混血人民。类似我的群民到处都是。同理,山姑佬的姑娘们有很多嫁给了其他“佬”,繁衍后代,因此,他们(湖北佬、江北佬、洲麦佬)感恩山里人的善良,对自家媳妇(山里姑娘)雅称山姑佬姑娘,这样通婚、世世代代传承相呼应惯了,山里人成了群里的雅称一一“山姑佬”!
民国初年蔡师长带领人民修了江堤,十年九灾的年景减少了。解放后,仅1954年淹过大洪水,尔后再也没有水灾了;自建了葛洲坝、三峡水电站后,年年有水不见灾。人民安居乐业,从此“佬字号”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忘了,久而久之,成了故事里的故事!
追根朔源,湖南与湖北,原本是一个省,在明朝称湖广省,自清朝后才分成两个省,原来我们都是一家人!


@抖音网友回复内容:
抖友质疑:请问“洲麦佬”的“麦”是何意?
我想,是不是因为每年都有被淹没的危险,而称“洲没佬”,后来将“没”误写成了“麦”呢?[抱拳][抱拳]


“麦”是大麦和小麦的总称。麦洲是临湘江南镇的长江村、与灯塔村西边较高位置的称呼;因哪里地势高,不发洪水的年份盛产麦子,是个望天收麦的地方,故称麦洲。麦洲与洪湖的新堤镇只一江之隔,原址在江心洲上,与新堤街上的居民遥相呼应之近。后因石码头“矶头建成后”,江北的水冲刷江南的泥土,洲南边低洼处逐渐冲成了江,越来越宽,原址逐渐降低成现在的属临湘市管的江心洲(前些年争地确权官司打到国务院)。原居民由低处往州的南边迁居种麦。发大水时都短暂借居沿山边一线的山区。因他们以种麦、打野鸭而富有,山姑佬就称他们为洲麦佬。


@抖音网友回复内容:
应是篾洲:解放以前,长江人是半年辛苦,半年闲。每到八月十五雁门开后,男人们结伴而行去打猎,女人们则在家带孩子,编织芦蓆,故称篾洲。

 以竹篾(编芦蓆)为宗。沿长江以南人员,大部分是在民国时期以沔阳(那时没有洪湖县的行政区划)人为主,一是逃难,二是躲避战争,到长江以南的芦苇荡以编芦蓆为谋生手段而存活下来的。


同意。[强]一是与史实相符;二是本宗清代家谱记载为“篾洲”。
 现江南镇长江村二、三组,还有元姓宗亲定居。
我心中的篾洲地域,就是江南镇长江南岸的长江村到灯塔村的清江口一线。
对应的就是江心洲。


人活着就是要折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客户端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黄盖之家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盖湖我的家乡!黄盖之家 ( 鄂ICP备15020142号

鄂公网安备 42128102000133号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盖湖我的家乡!黄盖之家 ( 鄂ICP备15020142号

GMT+8, 2025-2-5 15:54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25 quer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