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盖湖我的家乡!黄盖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83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羊楼司镇小港村田庄组曾氏大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7-24 23:05: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0年7月23日,黄盖文化研究会在戴老师的带领下去参观了位于羊楼司镇的小港曾氏大古屋,拍了一些照片及视频,我在屋主曾氏第20代传人提供的解说词配上图及视频,供老乡们欣赏!


▲曾氏大古屋有600多年历史,正屋有600多方,太大,只能从侧面才能拍下全面


▲小港大屋曾氏传人为我们讲述曾氏大屋的故事

      欢迎大家来到临湘市羊楼司镇小港村田庄组曾氏大屋参观!

      这里距羊楼司镇上十一公里,沿小港河进,一路山清水秀。村子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当地有“状元村”的美誉!自古人才辈出,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来,已经出了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一百多名。

      曾氏大屋毗邻小港河源头,地形平坦开阔,坐西向东,三面环山。屋右的小港河集前后山泉,从大屋前四季常流。过去风水先生说,这里是三山相抱、三泉交汇的风水宝地。古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合一”,选址建屋的大事,是经过反复考量、深思熟虑的。  


▲黄盖文化研究会成员被这里的古典建筑及随处可见的明清古物件吸引


▲黄盖文化研究会成员被这里的古典建筑及随处可见的明清古物件吸引


▲黄盖文化研究会成员被这里的古典建筑及随处可见的明清古物件吸引

      据《曾氏族谱》记载及文物部门考证,曾氏大屋原建筑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左侧一亩多空地(俗称“破屋地”),过去是四进三天井,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大屋现存800多平方米,由左、右屋两部分组成。右屋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为横堂屋(外宅),一进两天井六房,共200多平方米。左屋初步考证建于清代乾隆即曾氏第十一世曾纪豪(1752-1798)及其五个儿子时期。左屋是主要部分,占地面积约600多平方米。有四进三天井:下堂屋(前厅)、中堂屋一(正厅)、中堂屋二(中厅)、上堂屋(后厅)、天井、两侧厢房、阁楼等。


▲曾氏大古屋的正门

      整个曾氏大屋高十余米,上下两层,青砖砌墙、青瓦盖顶、青石铺底,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整体布局科学,结构严谨,造型古朴,精致大气!融合了晋派、湘派建筑艺术之精华!2013年被政府公布为临湘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曾氏族谱》记载:曾氏第一世祖是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从江西吉安府南丰村迁至小港村,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已传至21世。清中期是历史上曾氏家族鼎盛时期。那时,临湘茶业发达。聂市、羊楼司、羊楼洞这一带是古丝绸之路起点,同时也是当时全国著名的茶叶基地。远道而来的晋商、徽商络绎不绝。我们从影视剧《乔家大院》中可见当时的盛况。《曾氏族谱》记述:曾氏第十四世曾锡巩(1820-1895),清嘉庆年间人,邑庠生(秀才),学问纯粹,心性慈仁,孝亲友悌,亲族睦邻,扶危济困,解纷息争……。他智勇双全,为人正直,经营有道,在前辈积累的基础上发展成了当地首富!大家可能问,他到底有多富呢?有茶山逾二千亩、良田逾三千亩、羊楼司老街半条街的茶庄!他不但腰缠万贯、富甲一方,而且极其慷慨大度,造福家国,义举不断。如,斥巨资赞助同乡好友刘敖“打台湾”----当地老辈人语,实际上是刘敖在中法战争中镇守台湾、抵抗侵略。刘敖(1829-1887),临湘人,湘军左宗棠派系主力,后任台湾兵备道。刘敖、曾锡巩两人交情深厚,诸多往来故事,在当地老辈人中流传甚广。又如,捐资当地修桥。咸丰、同治年间,小港村先后共修了七座石桥:咸丰十一年(1861)修南丰桥,曾锡巩捐款8千文,捐款最多。其它还有里仁桥、大同桥等等,至今原捐资石碑尚存。这些义举了在当地世代相传!


▲保存完好的二楼浮雕

      这期间,曾氏家族出了一件大事,以至于惊动了朝廷!什么大事呢?原来,曾锡巩之弟曾锡爵(1834-1860)是当时的太学生。他曾到峨眉山学法,用法术帮人治病。后来与陈氏订婚。陈氏(1834-1898),大家闺秀,现今大全村大陈家门人。不幸的是俩人尚未成婚,曾锡爵便英年早逝!未婚夫死后,陈氏在夫家抱灵守寡,终身不嫁,上侍公婆,下哺儿女(家谱记载过继兄曾锡巩之子为后),担负起全家重任!享年64岁,守节一生!《曾氏族谱》上写道:“妣幼失夫,坚贞自守,不出门庭,不窥户牗,事姑教子,含辛茹苦……妣虽逝矣,流芳千古!”

      封建社会里的贞节观,对妇女固然是一种束缚,但在今天看来,仍有现实的积极意义。这种忠孝仁义,对家庭、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永远是值得铭记和弘扬的中华优良传统!

     在陈氏守节24年之后、年届50岁以上时(根据曾国荃在两江总督任期1884-1890内赠金匾的时间考证,详见后述)此事惊动了朝廷,光绪皇帝亲自下诏进行褒奖!

     在曾氏大屋大门正上方,系光绪皇帝御赐金匾“旌表节孝”。金匾上有“圣旨”两字及光绪皇帝御印。“圣旨”外围五条金龙,龙头都朝向中间的“圣旨”两字,故称“五龙捧圣”。大门前,有系马石桩(石桩原物至今仍在)。在封建社会,来到曾家大屋前,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


▲这是摆放在后院鸡食槽边的拴马桩

      第一进为下堂屋(前厅)。进大门是下堂屋,主人家遇上大事,必开大门以示隆重。下堂屋左边一间房、右边一间房,左右对称。走过下堂屋来到天井边,天井左右两边各一间厢房。厢房,过去是用来安顿官员及贵宾的场所。每边厢房有6块雕花大木门,上面的镂空浮雕精美绝伦!令人痛惜的是现在只存留3扇,其余9扇被盗!

        第二进为上堂屋又称正堂屋(正厅)。这是举行祭祀、重大仪式和处理大事的场所,是曾氏大屋的建筑中心,也是曾氏家族的精神中心。从布局上看,里面设有神龛,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左右墙边青石立柱上,分别竖挂着木刻金字楹联。堂屋里有“回避”“肃静”牌。正墙上横挂着“德美丸熊”金匾。朝天井方向的正对面阁楼横梁上,悬挂着“清标彤管”金匾。上堂屋靠天井的木横梁上还有“欲德芝渊”“节著松筠”两块大匾。以上四块金匾,分别为提督湖南全省学政陆宝宗(奉旨)、两江总督曾国荃及地方名士题赠。正是“堂必有联,门必有匾”可以想见当时浓浓的书香官宦气息和荣耀堂皇!四块金匾中,仅“德美丸熊”这块金匾现存于临湘市博物馆。其余三块及圣旨匾、木刻楹联等文物不幸毁于“文革”时期。


▲二层阁楼保存完好

      大家注意仰头看,阁楼横梁上有四个精美铜钩,中堂屋(正厅)四个,其余三个堂屋各两个共六个,正大门上方还有一个,总共11个。这表示什么意思呢?过去大户人家逢年过节及其他盛事,都要悬挂灯笼,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大门上方的灯笼是四方形的木制大灯笼(原物仍在),堂屋的灯笼是一样大的,比大门的灯笼小。大家可以想象那庄重威严的排场,喜气洋溢的气氛,同时这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绝对有研究价值的古典门窗

      第三进为下堂屋(即过去的中堂屋,中厅)。两侧厢房窗户上有精美的浮雕。东厢房为龙凤呈祥,西厢房为人物故事。可惜,人物头像在“文革”中有损毁。据大屋曾氏第十九世曾次华先生说,大屋所有门窗梁柱等雕刻的图案均与历史故事有关,而且左右对称。大家注意看,两边阁楼、挑檐、梁柱等构件上的图案还真是对称的。曾家大屋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是整体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各有典故,且工艺考究,集中体现了清代典型的“纤细繁密”的艺术风格。加之文人、画工和雕刻艺人的默契配合,相辅相成,将儒家文化的严谨秩序、道家文化的天然选择和佛家文化的空灵境合而为一,融注于一尊尊、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佳作之中,使之顺理成章地成为古老文明的文化传承载体。“石头会唱歌”“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正是曾家大屋雕刻艺术的真实写照。

      曾先生说,过去四进三天井是一个相通的整体,中间没有隔墙。不知先祖哪代中,出了个武官,为了什么事,就在上堂屋即正堂屋(正厅)这里砌了一剁墙。四个堂屋从中隔开,一分为二,前面上下两堂屋,后面上下两堂屋。住在后面两堂屋的人只好在屋侧开个侧门。曾先生父亲曾能五(曾氏第十八世1914-2014)生前就有发展旅游事业的愿望。在其个人诗集中,有

    七律诗《咏小港前景》

祖居此地属羊楼,一港清泉不断流。
沿岸奔波过寺畈,伴山驰骋到中洲。
风光可睹天然美,道路勿忘方政修。
爱国英贤更爱众,旅游事业在心头。

      曾老先生享年91岁,是抗日志士,能文能武,爱国爱家。“追往昔,操戈抗日,秉笔查田,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一片忠诚歌壮志”概括了其波澜壮阔的百年人生!曾先生说,母亲鲁氏也是辛苦操劳一生,享年88岁。前人辛苦,后人享福!好在儿孙都爱读书,有想办私人博物馆的,有在读考古专业的……。讲文物故事,知家乡历史,要把耕读人家“和睦共处、勤俭持家、助人济困、博学多闻、谦虚谨慎”的传统家风和祖训代代传承下去!

      第四进为上堂屋(后厅)。两边各两间正房,是长辈生活起居之屋。在过去,晚辈每天早晚都要向长辈请安,以示孝敬。两边房间窗户上有以空城计、借东风为主题的精美浮雕。

      大屋的阁楼,一般是用来存放粮食及杂物。接下来,我们来介绍曾氏大屋的天井。

       天井,是大屋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曾氏大屋是个自成体系封闭式的建筑群,大小房间数十间,几代同堂生活起居全部在里面。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大屋没有一条水沟,而屋内地面却干干爽爽,即使下雨天,往来穿梭照样非常方便。为什么呢?


▲回廊式的天井,现代人真的没有古代人过得舒服

       奥秘就在于天井。整个天井用古朴大方的青条石铺成,请看中堂屋二(中厅)天井,一侧是用整块长青石铺成,长约5米,宽约0.5米。天井解决了室内采光、通风和排水的问题,同时也寄托了人们更多的向往和憧憬----“聚财”、“四水归堂”“天降洪福”、“肥水不外流”等。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屋檐雨水、生活污水,通过天井地下暗沟、涵道排出屋外。外面狂风暴雨、洪水泛滥,天井都不会满水,全部的积水都会及时排出。可见整体建筑的排水系统设计之精密科学!同时,大屋采用回廊式格局,雨不湿鞋、晴不暴晒,由此可见先人的聪明才智。


▲天井的排水系统

      最后,我们再看横堂屋,也就是过去的外宅。其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岁高龄。曾氏清代先祖在斥资修建大屋后,便把这里作为外宅,是仆人、长工居住场所。外宅共有两个横天井、六间房。原先开有一扇侧门,比正门小,已年久失修。后来对房屋修缮时,便把侧门封上了。在过去,主仆有尊卑之分,未经主人许可,下人是不能随便进入内宅的。

       小港曾氏大屋,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依旧古朴端庄,一如当年那样精致而威严。古屋主体依然保存完好,品字型三幢四合院式结构也清楚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飞檐的翘角,栩栩如生的浮雕,精美绝伦的门窗……这些都印证着当年曾氏家族的兴盛,也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我们要感谢那些至今还居住在此的曾氏后裔,是他们对曾氏大屋矢志不渝地守护,才让我们欣赏到这样美丽而别样的艺术品。

       小港曾氏大屋,融合晋派湘派建筑艺术之精华!集官、商、民、儒四位于一体,即遵循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又合乎了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道德礼制,使我们的大屋成为呈现多元文化的艺术殿堂。对研究湘北古建筑群,了解地方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被随意摆放在二层阁楼上的明清古物件


▲被随意摆放在二层阁楼上的明清古物件


▲被随意摆放在二层阁楼上的明清古物件


▲被随意摆放在二层阁楼上的明清古物件


▲被随意摆放在二层阁楼上的明清古物件


▲被随意摆放在二层阁楼上的明清古物件


▲被随意摆放在二层阁楼上的明清古物件

小港大屋曾氏第20世曾维新
联系电话(微信)13873016697
815060268@qq.com

       由于古屋实在太大,要看要拍的地方太多,这里只是拿出部分供大家欣赏,如果老乡们需要更多的图片及视频资源,不仿自己亲自去曾氏古屋看一下。关于曾氏古屋我们黄盖文化研究会后期将继续实地考察。内容也在后期跟贴发布。

最后欣赏一下我拍的视频:



如果网页看不到视频,可直接点击以下链接:

https://v.qq.com/x/page/w3121gk0r7e.html

人活着就是要折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9-2 20:32:27 | 只看该作者




     探访羊楼司小港村曾氏大古屋
         配诗:张九皋    摄影:张晓伟  


壮观雄伟富豪居,伴水依山景色殊。
灰瓦俨然流古韵,青砖犹自绘流苏。
飞檐斗拱群龙戏,画栋雕梁双凤图。
最喜阁楼藏大雅,青铜翡翠证当初。




人活着就是要折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盖湖我的家乡!黄盖之家 ( 鄂ICP备15020142号

鄂公网安备 42128102000133号

GMT+8, 2024-11-1 08:10 , Processed in 0.07812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