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乡黄盖湖年味叙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9 09:53: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年 味 小 叙 事
文/杜爱英(湖北)


      牛年低头过,虎年威风来。立在虎年门前,过往岁月悠悠荡荡,眼前都是儿时过年的喧闹,过年时的欢乐……


娃 盼 过 年 , 猪 怕 腊 月


      腊月中旬,生产队(一个村庄自成一个生产队)忙着杀年猪。队里有二十来户人家,人口一百二三十人,每人分三斤猪肉,需要三百七十斤。一头肥猪大约一百八十斤至二百一二十斤,刨去猪杂,队里每年要杀四头年猪。好在生产队里有养猪场,每年除向场部交五十头肥猪外,余下的都是队里的。如果哪年发了猪瘟,任务完不成,可以欠着,来年补交。也可折算成钱,交钱也可以。


      队里杀年猪,会请邻村杀猪师傅(我们村里没有杀猪师傅)过来,工钱是几斤猪肉,还有一顿午饭招待他。桌上的菜无非是猪的内脏和猪骨头炖汤(那时猪骨头不值钱),还有一瓶廉价的烧酒,陪他喝酒的人是队里几个帮他杀猪的壮汉。


      杀年猪往往在大清早进行,猪的嚎叫声惨不忍闻,几个壮汉把猪的大嘴紧紧捂住。屠夫手持利刃,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那个被捆住了脚的肥猪,四蹄挣扎着,闷哼声渐渐弱去,屠夫才用薄刀在一只猪脚上割个小口,用铁棍捅进去,然后嘴对着小口,猛劲吹起来。那猪的身子渐渐膨胀起来,圆滚起来。圆滚的猪被屠夫用细麻绳扎住小口,以免吹进去的气又从小口里泄出来。


      杀猪场边早已备好了一个大木盆,大木盆上安放着两个平行木棍,几个壮汉抬着鼓胀的肥猪把它安放在平行木棍上,然后用水桶提着滚烫的水往肥猪身上淋,屠夫趁着猪皮热胀时两手抓着刨刀(刨刀的抓手像卷云),快速刨起猪毛来。猪毛剃尽后,几个壮汉把肥猪抬起来倒挂在斜立的木梯上,屠夫就开始给猪开膛剖肚起来。


      当红的、黄的、灰绿的内脏哗啦掉入猪身下的脚盆里时,只见屠夫首先翻捡出猪膀胱,把嘴对着猪膀胱吹,就像吹气球一样。队里孩子们看见了,蜂拥而至,有的叫屠夫叔叔,有的叫着伯伯,还有的用力喊着爷爷,惹得围观的人都大笑起来。屠夫用细麻线扎紧像气球一样圆滚的猪尿泡,站起身,向空旷地奋力扔去。“哇!”孩子们欢叫着,向猪尿泡奔去。一个孩子正弯腰捡猪尿泡,“嘭!”猪尿泡被后面跟上来的孩子一脚踢得老高老远,一场追逐猪尿泡的比赛正式拉开了序幕。


      向屠夫讨要猪尿泡的,还有队里的女人们,她们把猪尿泡炖烂,给家里尿床的孩子吃。据说,猪尿泡可以治孩子们的遗尿病。


      分肉的时候,队里的女人们都指点着要肥肉。肥肉多油,一家人从年头到年尾,难得吃上几回肉,肚子里常年没油水,都指望着过年饱餐一顿肥肉,好润一润肠胃。不像现在的人,成天吃大鱼大肉,吃得腻了,转身只拣猪骨头买着炖汤喝。


      女人们提着猪肉回家,割一点猪肉炖一锅萝卜汤,大人们吃萝卜,孩子们抢着肉吃。剩下的猪肉抹上粗盐做腊肉。以后的日子,母亲们隔三差五割下一小块腊肉,炒萝卜片萝卜丝吃,孩子们吃着有肉味的菜,能多吃一碗饭呢。






贴 对 联


      生产队的会计高个儿,姓什么,我已不记得了,只记得他平时话不多,很少主动和别人说话。他的老婆在这一点上与他相反,是个话唠子,无论见着谁,都会说上半个钟头的话。


      会计的毛笔字不怎么样,可队里没有比他写得更好的人了,他只得硬着头皮写对联。对联的内容大多来源于一本对联集锦,书小而薄,但足够用了。如果谁家有红白喜事,或有感而发,会计或主人就会自己写对联,我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位。


      父亲的一生遭遇了许多不平事,他又是一个极其勤劳上进的人,但他无论在事业上还是情感上(父亲和母亲经常吵架),收获都很少。因此他始终不能洒脱起来,常在同龄人面前说自己的苦事。曾记得父亲写过一幅对联:“少儿乞讨四方,中年勤劳他乡”横批:我这一生。


      父亲写的对联,母亲有点不满意,责怪父亲不该把小时候讨饭的事写在门楹上。她认为讨饭终究不算什么美事,自己还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张贴在门上。父亲说解放前讨饭的人多的去了,有几个人家能做到你家一样,在南京做生意赚大钱呢。母亲不想在过年里和父亲争嘴,也就由着他发几句牢骚,这事也就过去了。


      学校老师在寒假作业里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抄写对联三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新年里,我们忙着吃喝玩去了,过了十五,开学了,才匆忙在人家屋前寻找对联。然而那些对联大多被风吹去(村里人用米汤糊对联,对联干后,都自然蜷曲起来,风一吹,就掉了下来),也就很难凑足三副了。犹记得那时的对联大多写着“瑞雪兆丰年,红梅报新春”“农田千担肥,庄稼一枝花”“鸿运当头迎百福,吉星高照纳千祥”等。隐约记得那时读小学二年级,抄着抄着,有些字不认识,就依葫芦画瓢。有些词不理解,就望文生义。好在农民门上的对联通俗易懂,大多希冀着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家人平安,幸福安康,他们对生活并没有太多的祈求。





放 鞭 炮


      儿时的家乡,人人的钱袋子都瘪瘪的。钱虽少,家家过年时仍要买一小挂鞭炮。小鞭炮是湖南浏阳出产的,响得很。吃年饭的时候,户户都要放鞭炮。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那飞扬的红屑,把孩子们都勾引了过来。孩子们不等鞭炮炸完,就上前扒拉着没炸响的单炮,幸运的可以寻找到一小串鞭炮,足以羡煞身边的小朋友了。因此惹得个别胆大的孩子,没等人家的鞭炸完就冒险冲上去,一脚踩灭正在炸响的鞭炮,大有战场上冲锋陷阵战士的风采。孩子们不等鞭炮主人反应过来,就抓起鞭炮跑到村外去了。鞭炮主人追讨不得,只得大过年的上孩子家父母面前告状。孩子家长给鞭炮主人赔礼道歉后,递过一筒圆饼干,那鞭炮的主人只好不了了之。那抢鞭炮的孩子傍晚回到家,即使大过年的也会挨父亲的一顿打。自此,家里有男孩的父母,过年放鞭炮时,会自觉地掐下一小段鞭留给孩子,慰籍男孩子对鞭炮的狂热之心。


      孩子们口袋里装着拾来的鞭炮,有的把鞭炮插在牛粪上,点燃后,奔跑开去,幸灾乐祸地看飞扬的牛粪会落在哪个倒霉的过路人身上,然后大笑着跑去,气得过路人对着跑远的淘气鬼背影大声骂着。有的把鞭炮点燃后快速扔在小男孩小女孩脚后,“啪”的一声炸响,直吓得小男孩小女孩哭着回家向父母告状去了。有的把燃着的鞭炮扔到人家屋顶上,那一声爆响把屋里男主人火爆脾气引燃了,男主人抄起一根扁担,追着淘气孩子满村跑。气得淘气孩子的爸爸也拿着一根木棍追打着自己的孩子。男主人见状,也只好停下了追赶的脚步,要孩子家长回家管好自己孩子,免得再祸害人。


      自此,生产队年前放假开会,队长都会叮嘱队员,管好自家孩子,不要乱放鞭炮,不要伤害他人,更要保护好自家孩子的生命安全。





餐 桌 上 " 三 大 碗 "


      儿时过年的餐桌上,没有现在的丰盛。可家家户户年桌上,少不了三大碗。三大碗是:一大碗粉蒸肉,一大碗红烧鲤鱼,一大碗野藕汤。


      粉蒸肉的粉子是1:1的籼米和糯米混合磨碎而成的,粉子不能磨的太细,否则就少了磨牙的颗粒感。磨好的米粉放点粗盐、酱油,均匀地涂抹在五花肉上。裹满米粉的五花肉放在竹笼里,竹笼里铺上干枯的荷叶,这样蒸熟的粉蒸肉,不仅有着青竹、荷叶的清香,还有淡淡的米香,更有五花肉浓浓的肉香。咬上一口,唇齿间就有了粗糙米粉裹着肥肉的颗粒感,又有油脂的润滑,感觉棒极了!


      红烧鲤鱼的材质要选一斤左右的红尾鲤鱼,寓意一家人的日子红红火火。红尾鲤鱼先用油煎,淋上醋、酱油煮十几分钟,撒上切碎的大蒜叶,热腾鲜香的红尾鲤鱼就上桌了。吃年饭的时候,哪个孩子的一双筷子伸向鱼碗,母亲就会迅疾用手里的筷子荡开去,“年年有余,这鱼只能三天年后吃。”孩子的筷子立即收回,委屈地低头吃饭。父亲见了心疼孩子,闷声道:“让孩子吃吧。我小时候家穷,家里买不起鱼,孩子们的奶奶用木鱼做一道菜,寓意年年有余。可这样做有什么用呢,照样年年没饭吃,我和我姐年年冬季被迫出外讨饭。现在,家里买得起鱼了,趁热让孩子们尝尝鲜。”父亲的话没有让母亲的脸色改变,父亲只好作罢。


      故乡有一片野湖,湖里有鱼、菱角、野藕。湖底有贝壳、螺蛳、黑色的淤泥。淤泥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每到冬季,湖水很浅,浅得只能没过大人的脚背。正因如此,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农场把它改造成了稻田。


      每年腊月二十八九,农场各单位放假了,生产队的男人们(还有男孩子、女孩子)拿着锹,带着秧架(用来挑秧的竹架子),来到湖里,他们找寻到一片荷叶密集的地方,垒起泥坝,用盆子或锹把湖水舀干,用铁锹把湖泥一锹一锹甩到坝外。男人们把软泥一层层铲尽,脚下的泥土也就硬了起来(有的淤泥深两米)。野藕大多沉睡在硬土里,男人们用短锹(铁锹把短)小心翼翼地取土,他们顺着露出来的藕芽,判断着一枝藕生长的轨迹,取尽藕身边的土,一枝长长的野藕就出土了。有时,一枝野藕太长,一个人不容易取出,挖藕人就会呼喊身边的人帮忙,两个人小心协作,才能把一枝“状元”藕取出。长藕取出后,两个人双手捧着,招来一群挖藕人啧啧的称奇,挖藕人那份自豪自然就溢于言表了。


      一天的工夫,男人们能挖一百多斤的野藕。主妇们把泥藕堆放在床下(屋窄,没地方放),吃的时候取一枝,在河水里洗净湖泥,野藕修长的身子才完美地展现在人前。野藕可以炒着吃,可以裹着米粉蒸着吃,还可用猪骨棒炖着吃。无论哪种吃法,野藕都粉糯香软。许多人喜欢用野藕汁泡饭吃,那青蓝汁水把饭都染蓝了,那饭粒吃起来爽滑,味道很好。野藕褐红色,吃起来粉甜粉甜的,我们吃藕时,咬上一口,把藕丝拉得长长的,比着谁的藕丝长。





回 老 家 过 年


      农场职工都来自他乡,大多来自黄陂、孝感。他们虽然已在农场生活多年,但是仍然不改乡音,连生活习惯、行事风格也保留着故乡的习俗。如为了节约燃料,冬天不烤火,大白天实在冷得受不了,就钻被窝。而农场周边土著居民的炉火从初冬一直烧到初春,土著居民一家人围着炉火烤火,炉火上架着吊锅炒菜煮饭;又例如故乡男女总是大声说话,很少看见人低声细语地与人聊天,而周边的土著居民,三五人聚在一起说事,如果不近身,是很难听得到他们说话内容的。农场人很完整地保留了故乡习俗,正因为没有入乡随俗,远方的故乡就成了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因为那儿有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叔叔伯伯、舅舅姨妈等。每当年的脚步近了,浓浓的乡愁就像一杯老酒醉上心头。腊月二十七八,农场人就三三两两相约着回老家,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不用买票),让自己的孩子知道他们是从哪儿来的。


      我的父母都是黄陂人,他俩的村庄相距不过十里。每次回老家,爸妈只能回去一个(家里没钱),而且只能带着部分孩子回老家。每次回老家,我们都要步行二三十里路,去赤壁乘坐大清早出发的轮船,黄昏才到武汉江岸,去球场街的大伯家住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当整个武汉还在沉睡的时候,我们被父亲或母亲摇醒,在微弱的街灯里奔向汉口火车站。汉口火车站有加班的火车,火车没有座椅,没有车窗,也没有车门,工作人员在门上拉了一根红线,警示乘客不得靠近。其实那火车是货车,春节期间不论在什么年代都是一票难求,为了服务旅客,火车站临时把货车用来装运乘客。乘客一屁股坐在车厢最里边的“地上”,大人们见面熟,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的,坐在一起就开聊。


      我这人从小就好奇心极强,跟着父亲回老家坐在火车上,总喜欢靠近火车门口看风景(父亲不打孩子)。见火车开不了多远就停下来(有时是到了一个车站,有时是莫名停下很长时间),即使开动了,火车速度也很慢。据此我脑海里想象着:火车开动的时候,我可以跳下火车,然后跟着火车跑几步,又可以爬上火车。我这样想过很多次,却从未真正实践过。有时跟着母亲回老家坐在火车上,火车的门同样敞开着(根本没车门),我依偎着母亲,靠车厢最里边坐着,却仍能从车门里看收割后寂静的稻田,田埂上低头吃草的水牛,还有远近横躺着的萧索村庄。有时能看见一方池塘,池塘边赤条条的杨柳,可从未看见过河流,老家是没有河流的。不像农场,有潘河,有湖泊,还有长江。母亲说,老家缺水,天旱年月,村庄里的池塘浅浅的,有时只有一尺来深,且浑浊不堪,人畜共饮。


      下了火车,步行十多里,才到外婆家。外婆会下面条招待我们,每个人碗底卧着一个鸡蛋。听母亲说,这是老家人招待贵客的最高礼遇。在外婆家,我们见着了还未成家的舅舅姨妈 ,那时他们都很年轻。


      在外婆家待一天就去奶奶家,奶奶屋梁上挂着两小刀腊肉,见我们回去了,高兴地切一小块猪肉,把猪肉切成薄片,在锅里煸香,加两瓢水,水沸腾了,下一点莜面,打几个鸡蛋,我们就哧溜哧溜吃起来。说实话,老家过年吃的还不如农场呢,许多人据此认为黄陂人很小气。有歌谣曰:“尖黄陂,绞孝感,又尖又绞是汉川。”其实老家人并不小气,而是他们那时很穷,根本拿不出什么好食物招待客人。2010年,我陪年老的母亲回老家看望耄耋的外婆,老家人饭桌上的菜已非常丰盛了,远远超过了农场,我更坚信老家人都是热情好客的。于是问父亲那首歌谣是怎么来的。父亲笑着说,过去黄陂人戴着的斗笠是尖顶,孝感人戴的斗笠都是用粗布绞了边的,而汉川人戴的斗笠是兼而有之,既是尖顶,又是绞了边的。有人成心用“尖”(方言小气的意思)“绞”(谐音“狡猾”的“狡”)来贬低黄陂、孝感、汉川人。


      老家年小月半大,意思是三天年没有正月十五热闹,其原因是老家人正月十五要举办舞狮的活动。狮子有醉狮和醒狮之分,醉狮是指玩狮子的人仿佛喝醉了酒一般,舞狮几个小时都不知道累。醒狮则不同,舞狮人很清醒,舞狮时能感觉到累人,因此舞狮过程中时常换人。


      月半舞狮从正月十二开始,舞狮的队伍大清早去庙里请菩萨,如果把菩萨请下来了,就会舞醉狮。如果没请下来,就舞醒狮。舞狮活动从正月十二一直舞到正月十五,“狮子”每到一户人家门前,主人家就会放鞭炮,鞭炮不停,舞狮不止,舞狮人的精彩表演不时赢得全村人的大声喝彩。观舞狮的村民们两眼盯得紧:今年谁家鞭炮放得最多,谁家就得到了一年的好彩头。如今,有的人家舞狮要放一万多元的鞭炮呢。到了正月十六大清早,舞狮一班人去庙里送菩萨上天,正月十五的舞狮活动才算结束。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它既是一年的结束,又是新一年的开始。中国人重视过年,是因为中华儿女极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极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中国人自古都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因而在年里,中华儿女不知演绎了多少感人的亲情故事,创造了不知多少的年味文化。


      我爱老家的年味!






本文转载于公众号:作家地带,源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MjU4Njc5MQ==&mid=2247550295&idx=3&sn=aff2821b34cbb2694e3e8ca52d06d441&chksm=ea4aad9fdd3d2489240d7660fb55331ee7de75f28366de185f30af369abf3a114e45e31fd7f8&mpshare=1&scene=23&srcid=0208Y0MEWs3Hii8T31FPr4wT&sharer_sharetime=1644336588355&sharer_shareid=e910062bd95d5151e0237bc9fb12063a#rd
涉及到版权请告之,我们将删除之。

人活着就是要折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客户端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黄盖之家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盖湖我的家乡!黄盖之家 ( 鄂ICP备15020142号

鄂公网安备 42128102000133号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盖湖我的家乡!黄盖之家 ( 鄂ICP备15020142号

GMT+8, 2024-5-14 22:17 , Processed in 0.109376 second(s), 29 quer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